北京大使馆的地址:最集中的使馆区——东交民巷是作为北京最早的使馆区而出名的。明朝时接待各国来京的外交使节及留学生的宾馆就设置于皇城正门以南的东交民巷,邻接着中央各部署衙门集中的办公区(包括负责处理外交事务的礼部和鸿日卢寺)。
据说义和团运动时各国就以保护使馆为名,抽调大量兵力入京,在东交民巷各路口张贴“往来居民,切勿过境,如有不遵,枪毙尔命”的布告,并无辜枪杀过路百姓。这导致了义和团攻打使馆达56天的战斗。东交民巷也就在《清史》里留下醒目的一笔。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使馆区:直至1949年北京解放,东交民巷才真正地收归国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与世界各国陆续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的使馆区在建国门附近的雅宝路及三里屯两处平地而起。印象中三里屯的使馆区以当时的第三世界国家居多数,而美国、苏联等国家使馆都驻设在雅宝路。记得中苏关系紧张时,我还是个外省的学童,却听过许多大同小异的反间谍故事———开头总是说“从夜深人静的苏联使馆大铁门里,悄悄驶出一辆神秘的伏尔加轿车……”阴森的故事氛围使作为听众的我浑身发冷。成年后来北京了,偶然路过前苏联使馆,发现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神秘。那些道听途说的克格勃故事带有那个过去的时代的烙印。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现在最令人注目的是美国使馆,据说每天清晨等待办理签证的人群能排成长龙阵了。出国热愈演愈烈,十几年来,那么多人顶风冒雨排队去美国。这不禁令人想到闭关自守的清朝———恰成鲜明的对比,那时候国门是被撞开的,现在则是主动开放的。这是门的两种姿态。
使馆区分为两大群落:南使馆区和北使馆区;不过也有单个出来离群索居的:日本使馆就孤灵古怪地独个呆在亮马河21世纪饭店的对过;韩国使馆彼邻国贸;而最让人摸不着边的是潜在了老北京的胡同里与北京二中的孩子们为伍,让人穿街绕巷也难得一见的卢森堡大使馆。
据说各国大使馆的占地面积都是国与国之间对等交换得来的。使馆区附近的生活空间则经年由外来人群的影响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风趣独特的消费形态群落。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国际结算等领域),建议您在福步外贸论坛发贴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